七十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的发展与实践(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然而,与云南的男性教育相比,云南女性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职业教育方面,还是在高等教育方面都远远滞后,这不仅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然而,与云南的男性教育相比,云南女性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职业教育方面,还是在高等教育方面都远远滞后,这不仅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有关,而且与云南的社会性别制度的建构及男权占主导地位的男权文化有联系。滞后还与其生活区域的偏远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当时当地正式的学校教育一般只能在县城及以上的行政区划中才能设立。因此,云南农村少数民族女性的学校教育机会和占有的教育资源比其他女性更差、更少。
二、20世纪50~70年代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的发展
20世纪50~70年代,是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教育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关键性历史事件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能够接受正式学校教育的人不多,女性就更少,其中最少的便是少数民族女性。云南作为中国一个多民族的西南边陲省份,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在20世纪50年代,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依靠明子火把照明,靠人背马驮运输,刀耕火种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之下,女性无法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少数民族女性勤劳淳朴、心灵手巧、团结友爱,维护着各民族世代和睦相亲的关系,创造了云南独特的女性文化。然而,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各种历史原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云南各少数民族女性尽管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参与者,但是她们仍然不能获得和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与此同时,许多云南少数民族女性还承受着难以言说的压迫,这些压迫比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女性所承受的更为深重。她们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家庭中,都处于相较于男性更为低下的地位。她们政治上无权,经济上依附男性,普遍没有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她们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在这样的性别文化中,女性的教育权利被剥夺,围着锅边转、缝补浆洗、挑花刺绣、烧火做饭、带孩子似乎才是女性的“天职”,而只有男性才有接受学校教育的资格。
在这样的性别文化环境下,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水平很低。据1949年底的数据显示,云南全省人口中约85%为文盲,且高达90%的女性为文盲。高文盲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在云南省,当时学校大多设立在城镇、县市、坝区等经济交通较为发达的区域,大多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能力设立学校,就更不用说边远高寒的民族地区了。当时全省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各类学生数也只占到总人口的1.3%。一些民族甚至没有小学生,许多民族的女性几乎全部是文盲。在白、纳西、彝、傣、回等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中,虽然有人受过学校教育,但进入中学便已面临重重困难,接受大学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当时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水平非常低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的情况才有了改善。党和政府提倡男女平等,赋予了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权利。至此,云南少数民族女性的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开始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与男性平等。“男女平等,各民族一律平等”不仅成为维护权益的口号,而且以宪法的形式加以规定。随着相关的法规条例的出台,党和政府、社会各界,都在全国范围内对女性的学校教育予以关注,而由于云南独特的多民族省情,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女性学校教育的发展,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开展了全国性的扫盲运动,初步目标在于让之前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女性学会写自己的名字,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让她们有能力参与政治运动,甚至担任领导角色。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情况与全国概况大致相同,但是仍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殊之处很多都与少数民族教育有关,其中少数民族女性教育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因为相对于广大男性和汉族女性,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世纪50~70年代,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教育来说,是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石的阶段。有了基石,云南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才有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可能。
三、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女性接受教育的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日益高涨,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的实践更加宽泛,行动更加多样,主体也更加多元。
文章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mzjyyjzz.cn/qikandaodu/2021/0515/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