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教育中融入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思考(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建立具有共同道德基础、核心价值观以及多元文化间对话意识的和谐德育体系,是现代社会的迫切要求。德育具有民族性、本土性,因此,传统文化、传统
建立具有共同道德基础、核心价值观以及多元文化间对话意识的和谐德育体系,是现代社会的迫切要求。德育具有民族性、本土性,因此,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尤其是少数民族原始淳朴的传统道德为这种和谐德育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一个视角。
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独特资源,少数民族“原生态”的传统道德“融汇在各民族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宗教和传统习惯之中,支撑着民族的心理、意识。它比一般的伦理道德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广泛性、适用性和更为直接的社会功能,是各民族用于调适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重要手段。”[9]生态道德理论虽然产生于近代西方,在上个世纪上半叶提出时被认为是“超前”的理论,实际上早已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深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生态伦理思想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思想,由于具有深厚文化根基和历史传统,显得深邃而朴素、实用而简单、纯朴而不张扬,且仍在长久发挥着作用,以传统生态德育资源的形式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其作为道德资源开发为我们提供了人类认识和处理自身同自然关系的新视角。
总之,我国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在生态德育思想和智慧方面有着深广而优秀的历史积淀,为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进一步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及构建和谐德育体系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及实践的良性发展。首先,提高对开发利用传统德育资源的意识,打破传统德育资源沉寂的现状,使之与时代融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道德教育价值理念和道德行为准则。其次,尝试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道法自然”和“与天地相参”为价值目标,讨论并解决“谁是中心的问题”,导引人们认识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生态关系,使受教育者学会尊重和优化这种生态关系,提升其道德境界。第三,挖掘、开发并将各民族彰显中国古代人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和积极伦理道德主张的传统文化现象有效地融入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之中。包括生产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民俗习惯、乡规礼仪等能够传导良好社会风尚、培育良好行为习惯、追求健康生活志趣、提倡崇高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如歌颂各民族典型、传奇人物,从而学习和传扬一种精神;了解各种传统仪式以及哭嫁、生殖崇拜、成丁礼等风俗,灌输对生命和自然的敬重意识,进行感恩教育,同类之间、类与类之间的和谐教育;学习、理解民族歌舞,感悟生产、生活、丰收的快乐,体会对祖先的祭祀对自然的敬畏等等。第四,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内省、行为养成、强调修养自觉等优秀元素,提炼生态道德教育的方法。第五,利用丰富及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发挥本土文化的熏陶作用,建构具有体验性、时效性的生态道德教育途径。由此打造并逐步完善不仅关注人际关系,而且追问人与自然关系之道德性,能够培养具有更高人类品行之新人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济良.道德教育的新领域--生态道德教育[J].河南教育,2000(10):34-35.
[2]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5.
[3]索端智.从民间信仰层面透视高原藏族的生态伦理--以青海黄南藏区的田野研究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7(1):43.
[4]鲁洁.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14.
[5]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18.
[6]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3.
[7]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21.
[8]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4-49.
[9]高发元.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浅谈[J].思想战线,1999(1):60-61.
文章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mzjyyjzz.cn/zonghexinwen/2020/1103/333.html
上一篇: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下一篇:鄂伦春地区的民族教育发展实践研究